[环球时报驻韩国特派记者 张悦 环球时报记者 谷棣]当中国和韩国多地4月中旬被发源于蒙古高原的沙尘暴笼罩时,又有韩国媒体不负责任地炒作“韩国是中国环境污染受害者”,这一幕自然让人想起一些韩国人近年来屡屡“归罪”中国的做法。与此同时,多家韩国和国际机构的民调均显示,韩国民众对华好感度下降,特别是一些自称“进步”的年轻人“厌华”情绪相对更强。《环球时报》“中外民间交流系列观察”栏目组就此话题深入采访后发现,部分韩国人对华心态上的变化反映出他们尚未适应中国的快速发展及随之而来的地位变化,仍固守原有利益观和优越感,这使得他们在与中国人交往时高度敏感。中韩建交今年已是第31个年头,两国之间多领域的友好合作有目共睹,但韩国民间对华认知出现偏差让双方重视两国关系发展的人士感到遗憾,并期待通过促进交流努力改变这一现状。
美国“政客新闻网”欧洲版解读认为,马克龙在联合记者会上的最新发言,显示出“他不后悔”(Je ne regrette rien,法语),这是在为其此前言论辩护,再次强调他不会在台湾问题上成为美国的附庸。
黄奇帆进一步表示,这三者叠加在一起将产生三方面的红利。一是“规模经济”的成本摊薄效应。能够大幅摊薄成本,从而形成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引力场”效应。超大规模市场意味着供给和需求互促共生现象将会十分显著,需求端在不断更新升级,吸引“供给”;供给端也将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创新产品。三是“大海效应”。在面临外部冲击时,超大规模市场可以让本国经济具有更大的内循环余地,具有更强的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75秒极速赛车历史记录》 据悉,从4月23日开始,该访华团将在5天内访问香港、深圳、天津和北京。访华团第一站是香港,双方将就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扮演的角色等问题进行交流,访华团还将参观香港科技园;在深圳,访华团将和广东省政府交流;在天津,该团将访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探讨澳大利亚在中国“3060目标”(中国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编者注)方面的合作机会;在北京,访华团将与专家就创新创业和合作机会进行对话。
2021年11月,韩国现代中国学会曾举办过一次以“如何看韩日反华情绪扩散”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会上,首尔市立大学汉语文化系的一位教授在讲述“韩国青年一代的网络反华情绪现状”时,也公布了一份2018年进行的以韩中日三国20多岁大学生为对象的民调结果,其中韩国青年对中国的好感度为2.14分(满分5分),对日本的好感度为2.83分。民调还显示,越是自称“进步”的韩国青年对中国的好感度越低。该教授认为,韩国人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的认知存在片面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中国北方有着170多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区域,而邻国蒙古南部也分布着30多万平方公里的戈壁和沙漠,因为这些沙源地的存在,中国是世界上受沙尘暴天气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p>